黑潮向來不是什麼藝文咖啡館,這次獲邀參加「啊!我的書在咖啡館」活動時,還頗傷腦筋要推薦什麼書籍呢!
不過回想這幾年下來,也有幾本書頗受到黑潮工作夥伴的討論。例如村上春樹的「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」、勒瑰恩的「地海巫師」、韋勒貝克的「無愛繁殖」、宮本輝的「夢見街」……還有張惠菁的「你不相信的事」。
這本書出版於2005年。彼時張惠菁失去父親不久,在某個程度上,也可以看作是她弔念亡父之作。張惠菁說,該書寫的是兩件在時間中重複發生,但我們經常不知道如何去相信的事:愛,以及死亡。
2007年時,我將手上的這本書送給我們很喜愛的一位工作夥伴。她也失去至親,並且也(如同張一般)即將前往英國讀書。
我寫了長長的信,夾在書裡,托人轉交到她手中。幾年後她讀完碩士回來,給我的卡片中寫到,書跟信陪著她,哭過很多個在倫敦冷透的夜晚。
幫我帶信的男孩,是黑潮當時另外一個工讀生。沒見過更溫柔與更善良的人了。男孩愛著女孩,他把書跟信交到女孩手裡,用盡所有祝福看著她登機。熬了一夜沒睡回到店裡,我第一次看到男孩的眼淚。
過後幾年,黑潮有了更多的工作夥伴。我們各自經歷了異地求學、親人辭世、愛戀、與分離。
記得初讀這本書時,訝異於散文的張惠菁如此不同於(更年輕時)小說的張惠菁。沒有那麼多的前衛概念與實驗手法,卻一樣有令人欣喜的美麗文字與妥貼佈局。那麼幽微的女孩/兒心事,張的筆觸有一種不著痕跡的博學與聰敏,讀起來多了一種較中性的、讀書人式的條理。
年輕的時候大概都比較注意作者如何處理愛情母題,以及由此派生的各式場景。張寫那些還沒成為愛情前的迷戀、甜美的瞬間、傾頹、與無可避免的質變。如同一種快要感冒卻還沒有感冒的微病感,張擅寫愛情中快要怎樣而還沒有怎樣的各種徵候,讀罷不禁先嘆口氣,然後覺這病歷寫得真是好極了。
今年我失去了摰愛的外公。七七過後,在咖啡館中重讀「你不相信的事」。我發現我正逼迫自己直視張惠菁寫亡父的篇章,在生意喧鬧幸而無人知曉的吧檯角落,眼淚終於掉了下來。
我也許在那一個瞬間懂了,女孩在異地求學的那些雪夜裡,為什麼會看著書與信,哭泣。
眼淚不一定是因為悲傷,有時候更接近於感覺到被理解;而理解,是一種安靜的陪伴。
為了這次的活動,重讀「你不相信的事」。重讀每天發生在城市中的疾行、緩步、執拗、與迷戀。重讀愛與死亡。重讀這些那些我們不相信的事——我們也許知道,但並不相信的事。也許我們終究不會相信,但何妨再聽張惠菁說上一遍。
(活動網址請按這裡)
6 則留言:
感人 :)
謝謝小向。
可能是因為你也在英國特別有感觸噢:-)
“理解,是一種安靜的陪伴。 ”-這句話讓我感到溫暖與陪伴,謝謝。
謝謝Chienjer前來這個沒有幾個人知道的新部落格:)
眼淚不一定是因為悲傷,有時候更接近於感覺到被理解;而理解,是一種安靜的陪伴。
讀完這篇文,看著這段話,也有著被理解的溫暖,謝謝你!
Dorris,也謝謝妳來,並耐心地讀完這篇文章:-)
張貼留言